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3308维多利亚优惠大厅 |
发布时间:
2018-02-26
访问次数:
524
|
2018年2月25日下午,财政学系在西校学科特区办公室召开“拥抱新时代、打造新经管”专业建设与改革研讨会。副院长储德银教授、学校教师能力发展中心主任童大龙教授、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崔惠民教授以及财政学系教师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财政学系系主任罗鸣令主持。 副院长储德银教授在讲话中指出,在全校上下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学校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之际,财政学系召开“拥抱新时代、打造新经管”专业建设与改革研讨会,是将文件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现阶段如何办好传统专业的一个重要契机。就财政学专业如何“拥抱新时代、打造新经管”,储德银教授认为,打造“新经管”是学科再造、技术再用、理念再变的过程,是传统专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积极“拥抱新时代、打造新经管”,这就要求财政学专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方面,要以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为抓手,适度压缩专业课课时量,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课程;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有效穿插现代互联网技术在财政管理等课程内容教学方面的应用。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方面,积极引导教师从传统财政学教学理念转到“新经管”框架下,认真学习学校“新经管”文件精神,采取“引进来、送出去”两种师资培训模式,积极提升教师在“新经管”背景下的综合能力和互联网+应用分析技术;积极编排好专业课课程组,以课程组的形式明确相关责任教师的“新经管”应用程度和推进计划。在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要深入分析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对传统专业学生能力的新要求,重新审视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能力发展模式和基本要求。 学校教师能力发展中心主任童大龙教授指出,“新经管”是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顺应国家和社会需要,基于学校发展基础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就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的新举措。财政学专业在学校发展历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既是品牌专业,也是传统专业;既需要历史传承,也需要改革发展。因此,“新经管”建设,一方面是财政学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是学科建设挑战。2003年,财政学专业开始启动传统专业改造工程,但因为导向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改革效果尚未达到预期。“新经管”为现阶段财政学专业改革、改造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童大龙教授认为,财政学专业目前主要面向服务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但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面前,财政学专业学生就面临着“出口”压力较大的问题,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如何应对专业挑战、如何适应新时代,这些问题都需要所有财政人来思考。他建议,在综合调研国内其他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生源地选择、授课内容设定、学生就业情况等基础之上,在财政学专业课教学中积极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通“进口→国产→出口”链条,实施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再造。 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崔惠民教授指出,贯彻落实学校第六次党代会“新经管”精神,是现阶段加强财政学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新经管”也是财政学专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在财政学专业建设“新经管”方面,应加强两个层面的应用,一是积极将“中特”思想贯彻落实下去;二是在培养方案调整中积极引入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既有横向穿插,也有纵向整合。 郭永芳教授认为,“新经管”是财政学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手段,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有效植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和信息分析技术;二是在班级构成上,尽可能小班教学,这样有助于小范围的研讨和技术应用分析;三是采取“引进来”模式,邀请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来学校传授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在财政收支安排、预算管理、财政政策应用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和具体事例。 李冬梅教授认为,为适应学校“新经管”建设需要,财政学专业改革方面,应积极引入新技术分析手段,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可以先行选择部分课程进行试点,同时重点明确试点课程的新技术应用程度和主要方向,对标学生就业,积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与会其他老师,周凤珍副教授、余红艳副教授、林光祺副教授、罗鸣令副教授、刘巍博士、王金丰博士等老师结合自身实际和对学校“新经管”精神的理解,畅所欲言,突出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按照“新经管”要求,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予以充分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师资培养中积极贯彻落实“走出去、引进来”的培训理念,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撰稿:罗鸣令 审核:储德银) |